近日,市交通运输局联合专业检测机构启动全市桥梁安全专项检测行动,对辖区内 126 座在用桥梁开展 “全面体检”。此次检测涵盖公路桥、市政桥及人行天桥等多种类型,重点排查服役超 20 年的老旧桥梁及汛期受损风险较高的跨江桥梁,旨在通过精准检测数据为桥梁养护加固提供科学依据,保障市民出行安全。
多维度检测覆盖桥梁全结构
在城东跨江大桥检测现场,记者看到桥梁检测车伸出 30 米长的机械臂,将检测人员平稳送至梁体下方。检测人员手持裂缝综合检测仪,对梁底混凝土进行逐点扫描,屏幕上实时显示裂缝宽度、深度等数据。“我们采用‘人工细查 + 仪器精测’的方式,重点检查桥面系、上部结构、下部结构及基础四个维度。” 现场检测负责人王工程师介绍,仅桥面系就需排查铺装层裂缝(宽度超 3 毫米即列为隐患)、伸缩缝堵塞、栏杆松动等 12 项指标。
针对水下基础这一检测难点,本次行动首次引入水下机器人作业。在城南河大桥检测中,搭载高清摄像头和声呐系统的机器人潜入 8 米深的河底,实时回传桥墩桩基冲刷情况,精准测量出 3 处局部冲刷深度达 1.2 米的区域,为后续防护工程提供了关键数据。
科技手段提升检测效率与精度
与传统检测方式相比,此次专项行动大量应用智能化技术装备,检测效率提升 3 倍以上。无人机编队携带激光雷达对桥梁进行全景扫描,15 分钟即可完成整桥外观建模,AI 算法自动识别出裂缝、剥落等病害,识别精度达 0.1 毫米;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实时监测桥墩沉降,数据误差控制在 0.5 毫米以内,可捕捉到年度累计沉降超 3 毫米的细微变化。
在对一座建于 2000 年的互通式立交桥检测中,超声波检测仪发现箱梁内部存在一处 5 厘米 ×8 厘米的空洞,这一肉眼无法察觉的隐患,通过声波反射图谱被清晰呈现。“这类隐蔽病害若不及时处理,可能在车辆荷载反复作用下发展为结构性损伤。” 检测技术人员解释道。
建立 “一桥一档” 动态管理机制
截至目前,专项行动已完成 42 座桥梁的检测工作,发现各类病害 136 处,其中需立即处置的严重病害 7 处。针对检测出的问题,市交通运输局将建立 “一桥一档” 健康档案,实施分级管控:对存在轻微裂缝、支座轻微老化等病害的桥梁,纳入日常养护计划;对 3 座出现梁体裂缝超限、桥墩沉降的桥梁,已启动临时交通管制,同步制定加固方案;对 1 座判定为四类桥的老旧公路桥,将实施封闭维修,禁止重载车辆通行。
“桥梁安全是交通保障的重中之重。” 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表示,本次专项检测数据将与全市智慧交通平台对接,形成 “检测 - 评估 - 养护 - 复检” 的闭环管理体系。下一步,该市还将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桥梁定期检测,对高风险桥梁加密检测频次,通过科技赋能让每一座桥梁都处于可控的安全状态。
此次桥梁安全专项检测行动,不仅是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全面 “体检”,更体现了城市管理中 “防患于未然” 的安全理念。随着检测工作的深入推进,一批潜在隐患将被提前化解,为市民构筑起更加坚实的交通安全防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