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政道路与桥梁是城市交通网络的核心骨架,承载着日常通勤、物流运输等关键功能,其安全与畅通直接关系到市民生活质量与城市经济发展。然而,长期受车辆荷载、自然环境、地质变化等因素影响,道路桥梁易出现裂缝、沉降、剥落等病害,若不及时检测与修复,可能引发严重安全事故。本文将系统梳理市政道路桥梁检测的核心知识,带您了解这一 “城市健康体检” 工作的重要性与专业流程。
上部结构:梁体、板体的裂缝检测(超声探伤仪)、挠度变形(全站仪或位移计)、混凝土强度(回弹法或钻芯法),重点排查是否存在受力裂缝、混凝土剥落等问题。
下部结构:桥墩、桥台的垂直度(全站仪)、基础沉降(水准仪)、支座老化程度(外观检查 + 位移监测),防止因基础不均匀沉降导致桥梁倾斜。
附属结构:桥面铺装(同道路路面检测标准)、护栏防撞性能(荷载试验)、伸缩缝密封性(注水试验),避免雨水渗入桥梁内部加剧病害。
收集资料:获取道路桥梁的设计图纸、施工记录、历史检测报告,了解结构类型、建设年代与既往病害情况。
现场踏勘:初步查看道路桥梁的整体状况,确定检测重点区域(如长期重载路段、桥梁支座部位),选择适配的检测设备与技术。
制定方案:明确检测范围、项目、方法与时间节点,组建专业团队(含结构工程师、检测技术员、安全监督员)。
安全管控:在检测区域设置警示标志、围挡或临时交通管制,确保检测人员与过往车辆安全。
数据采集:按照方案开展检测,如用地质雷达扫描路面厚度、用全站仪监测桥梁挠度,同时拍摄病害照片与视频,记录详细位置(如 “K1+200 处左侧车道,裂缝长度 3 米,宽度 0.5 毫米”)。
质量核查: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现场复核,避免因设备误差或操作失误导致数据失真。
数据处理:通过专业软件(如道路病害分析系统、桥梁结构计算软件)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,判断病害类型与严重程度。
等级评定:依据《城市道路养护技术规范》《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》,将道路桥梁分为 “优、良、中、次、差” 五个等级,“次”“差” 等级需制定紧急修复计划。
风险评估:针对高危病害(如桥梁梁体严重裂缝、道路路基塌陷),评估其对通行安全的影响程度,确定是否需要临时封闭或限行。
明确标注 “某桥梁 3 号支座老化,建议 6 个月内更换”;
针对 “某道路 K3+500 处车辙深度 8 毫米”,建议采用沥青铣刨重铺工艺修复;
提出长期养护计划,如 “该道路建议每 2 年进行 1 次平整度检测,每 5 年进行 1 次路基承载力检测”。
裂缝:宽度<0.5 毫米采用灌缝胶封闭;宽度>0.5 毫米需开槽清理后灌注环氧树脂砂浆。
坑槽:切割病害区域,清理松散材料,铺设沥青混凝土并压实,确保与原路面平齐。
路基沉降:轻微沉降可通过沥青面层加厚调整;严重沉降需开挖路基,更换填料并重新压实。
混凝土裂缝:表面裂缝采用贴碳纤维布加固;深层裂缝需钻孔注浆,填充内部空隙。
支座老化:更换新支座时需临时支撑梁体,确保桥面高程不变,避免影响通行。
钢筋锈蚀:凿除锈蚀区域的混凝土,除锈后涂刷防腐涂料,再用高性能混凝土修补。
定期清扫:及时清除道路杂物与桥梁排水孔堵塞物,防止雨水滞留加剧病害。
荷载管控:在桥梁入口设置限重标志,禁止超载车辆通行,减少结构受力负担。
动态监测:对重要桥梁(如跨江大桥、立交桥)安装传感器,实时监测位移、振动等数据,实现 “实时预警、及时处置”。